材料保护
    主页 > 综合新闻 >

量身打造“保护罩”新技术助力漳州圣杯屿水下

宋代龙泉窑瓷器追求“形于色”,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翠似玉、莹润典雅,深受宋代宫廷赏识并为后世推崇,尤其南宋时期,厚釉流行,器物大多不带装饰。专家表示,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出水的龙泉窑外销瓷,大部分装饰印花图案,这反映出当时的审美变迁,以及外销瓷的时代特征。

元代外销瓷 美器饰美物

(总台央视记者 任梅梅 田云华 魏帮军 张立雷 闫洪 周亚峰 张昕)

三维重建技术助力 全景呈现水下遗址

福建漳州圣杯屿水下考古工作正在进行中。前几天受天气影响而暂时避风的作业平台目前已经重新回到遗址上方。这两天,考古队员也持续进行水下作业,为发掘船载文物做准备,预计水下发掘和文物的提取工作即将展开,而新材料的应用将为脆弱文物出水“保驾护航”。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圣杯屿元代海船船舱内发现有成摞的瓷器堆积,文物相对脆弱,经过水下700年的盐蚀和海洋生物侵袭,残存的木质船体和部件强度降低,有些已经难以直接提取。对此,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针对数百种可用配方进行实验,最终研发并完善了这套水下固化体系,操作简便,即使零能见度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水下打包操作。

类似于在水下进行航拍,需要设置航线和拍摄密度,每张照片要叠压30%~40%最终才能拼成。水下摄影要克服水流冲击,又要握稳相机,圣杯屿水下遗址水深在31米左右,该海域洋流转向快,海况相对复杂,能见度最好的时候仅有1米多,要拼出遗址全貌,难度可想而知。

海底文物就像“时间胶囊”一般,将历史的信息浓缩在里面。考古队员采用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成功拼出了水下遗址的高清图片,带我们更好地探秘水下,触碰历史。

水下发掘和文物提取工作即将展开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沈岳明:菊花比较多见,有时候一朵荷花,印花就是为了追求产量。如果每件器物都要工匠刻出来,那你花的功夫就很多了。

圣杯屿元代海船水下考古发掘队员 王昊:这次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我们使用环氧树脂,碳纤维布的一种复合体系,来做水下文物的打包提取,碳纤维布依照水下文物的尺寸进行裁剪,涂刷水下环氧树脂,在水下对文物进行包裹处理,经过十个小时左右的固化时间,它的硬度可以很好防止外物的撞击,这种材料也是首次应用于文物保护当中。

圣杯屿元代海船水下考古发掘队员 王昊:有了这种技术,我们可以把水下的文物,连同周围的泥沙等,全部整体地提取到实验室中。我们可以看看最终是否有以前遗留的包裹材料,在古代,这种瓷器是用什么材料来打包的,是用什么方式来捆扎的,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去年考古队水下调查时,采集到近700件瓷器,部分文物,花卉图案甚至完全相同。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沈岳明:到元代中晚期,印花的、刻花的都有了,大量的都是生活化、世俗化的东西,满足全国普通百姓的需要以外,大量的可能就是供应海外市场。龙泉窑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每个时期都有创新。

水下考古受到多种条件限制,长期以来,考古队员不断尝试通过三维影像拼接来呈现水下遗址全貌。此次圣杯屿水下考古成功合成了水下遗址约50平方米面积的高清图像,船体残存的隔舱板,周边散落的瓷器清晰可见。

圣杯屿元代海船水下考古发掘队员 黎飞艳:有些地方找不到参照点,它就会拼不到一起,就会漏一块,你要第二天去补,参照点移位了,可能这张照片就拼不成了。我们把照片拼接完以后,把它原始的状况记录下来,去做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