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卿赵鞅墓车马坑马骨的保护与修复
太原晋卿赵鞅墓车马坑马骨的保护与修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年第2期,张 宏,聂东红(太原市博物馆,山西太原0)
摘要:春秋晚期的晋卿赵鞅墓车马坑马骨历经2500年的埋藏,有一定程度的腐朽;易地保护的切割,造成严重损伤;多次搬迁,造成箱内切块严重开裂破碎;出土后的长期裸露存放,形成一定程度的表面风化。为解决马骨的破损与风化,以及马骨承托底土的整体性问题,本工作采取的研究与保护措施有:对马骨骨组织结构进行电镜观察和力学性能检测、置换和轻化承托底土、隔绝地面水气、修补切割缝、修复马骨、作防风化处理。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晋卿赵鞅墓车马坑马骨的科技保护与修复完成了既定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引 言
太原晋卿赵鞅墓车马坑于1988年在太原第一热电厂扩建工程中出土,由于最终决定古墓迁移保护,车马坑文物被切割装箱存入库房达14年之久。太原市博物馆于2002年6月动工,历时四年,成功地对整个车马坑进行了科技保护与修复。2008年5月9日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
晋卿赵鞅,亦称赵简子。他曾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春秋晚期,为晋国中军将,六卿之首,执掌晋国重权,是晋国诸卿中领地最多,势力最大的一卿。因此,赵鞅墓及车马坑出土文物是研究晋文化最好最完整的资料。春秋晚期赵鞅创建了晋阳城,因此,赵鞅墓及车马坑文物也是太原建城2500年的最重要的物证。
赵鞅墓共出土文物3412件,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生活用具等6大类,其中有镬鼎、列鼎、编钟等青铜器1402件,玉器297件,金器、玛瑙器28件、有水晶、绿松石串珠等,赵鞅墓主要出土文物原状见图1所示。
附葬车马坑位于赵卿墓东7m,北2m处,面积110m。车马坑平面呈曲尺型,车坑和马坑垂直交汇组成。东西总长14.8m,南北总长12.6m。车坑东西长12m,南北宽6m,深约4.5~5.5m。马坑南北长12.6m、东西宽3m,深约4m。出土古战车16辆。出土战马遗骸46具。出土原状见图2所示。
在车马坑的发掘清理过程中,发现该坑的埋藏十分讲究。古车排列整齐,战马安放有序,车和马的埋藏保存情况非常之好。古车采取了车轮落槽,车轴车辕着地,车轮悬空的掩埋方式。因此,所有古车基本保持了原车形态。战马遗骸除个别部位有腐朽残损外,整体保存状况良好。非常痛心的是由于易地保护和限时搬迁,车马坑被进行了突击性的切割装箱,致使文物遭到了极大的损伤。切割后的车马坑大小共装52箱。这批箱子箱体边长均在1.6m以上,箱高达1.4m,最大箱子边长1.95m,重量近3t。由于没有大文物库存放,这批箱子历经三次搬迁存放。由于箱底是发掘现场一条条插入的分散底板,在三次搬迁搬运中均使用了插车,插车致使箱底板受力不匀,造成箱内切块严重开裂破损。出土后在库房存放的14年中,由于文物原生环境发生改变,马骨在失压状态下暴露于大气之中,随季节和温湿度的反复循环变化,对其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开箱检查见马骨存在的具体病害和问题是:1)总体有风化,部分面脥骨和肋骨已完全风化腐烂(图3);
2)骨质总体强度、密度下降,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图4);
3)部分骨表面有霉斑,颜色变黑。部分骨表面有大量裂纹(图5);
4)骨表面土锈、尘土污染严重,清洗后见颜色普遍发黄;5)切割造成马骨严重损伤,切下的碎骨零散有缺失;6)腕骨、跗骨、蹄骨、冠骨、系骨等小骨头散落缺失;7)搬运受力不均匀,造成马骨支撑土严重开裂、错位、下塌(图6)。
1马骨保护修复的思路
根据马骨病害情况确定的保护修复思路是:对马骨中常量、微量元素含量和力学性能进行检测,了解骨中无机物的变化情况;对马骨骨干密度、弯曲强度、弹性模量进行检测,了解马骨的力学性能下降程度;进行骨组织结构扫描电镜的观察和胶原纤维的超微观察,了解骨组织内部结构和质地情况;修复切割装箱造成的伤残,修复腐朽风化带来的残损,使其外观保持完整;置换承托底土,减轻重量,使其整体性加强,解决再次搬运问题;加钢底座架空,隔绝地面潮气,有利于有效解决防风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