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蒲江船棺葬出土战国饱水漆柲的保护研究
2016年8月,笔者随成都市考古所及蒲江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发掘了蒲江县蒲砚村的3座战国时期船棺葬。3座船棺皆被盗扰,棺内器物损害严重,原随葬器物及位置已不慎明晰。其中M3墓保存较好,出土漆柲1件,漆柲表面均裸黑漆,装在铜鐏之上,因完整的发掘报告未发表,初步估计为戈或戟的柲,残长约60厘米。漆柲糟朽严重,漆皮与木胎脱离严重,漆胎的糊布、灰地子糟朽。
一、糟朽原因
该漆柲为木胎漆器,由于木材本身极易受到损害。其糟朽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是外部保存环境影响的结果。
(一)内因
1.木材的缩胀导致木材变形。木材的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当纤维素分子和半纤维素分子中的羟基吸附水后产生膨胀,若吸附水散失则产生收缩现象。由于木材自身特性,干湿缩胀在各方向上不一致,且木材内外的水分分布不均,当环境急剧变化时,会造成木材表面和端表的裂隙多形态扭曲、翘曲,长期反复作用使木材发生形变。M3由于早年被盗,墓室内原有的平衡环境被打破,地下水侵入船棺内,漆柲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环境遭到破坏。
2.材质结构细胞发生变化。当原有环境被破坏后,在地下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木材内的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逐渐流失,导致其细胞壁的强度严重下降。细胞壁依靠自身强度已无法保持原有形状,只能依靠其中所含的水分来维持。随着水分的散失,木材细胞壁发生收缩塌陷,水分蒸发形成的表面张力加重了细胞壁的变形[1]。
(二)外因
1.地下水浸泡。过量的水、高温高压、化学物质的存在以及长时间的浸泡都会使木材纤维发生降解,其中的多聚糖还原成单糖、糖醛和其他水解产物,木材中含有的酸也起到催化作用[2]。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缘,地形复杂,高温多雨,M3为战国时期墓葬,其出土的漆柲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损坏严重。
2.地下水中所含酸碱等化学物质的腐蚀。酸溶液与碱溶液作用于木材可使其强度降低,盐在水中可水解为强酸或弱碱,盐溶液对木材的影响实质上是酸碱的影响,酸碱对木材影响较大,它可加速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分解而造成木材腐烂[3]。经测定蒲江船棺周围土壤呈弱酸性,且在墓地1千米外的桔林中发现盐井遗址,可知M3中的漆柲腐朽严重的原因。
3.各种生物腐蚀。墓内潮湿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是细菌滋生的温床。细菌在漆柲上可获得丰富的养料,生长繁殖极为迅速[4]。微生物和昆虫是木漆器生物腐蚀的两大来源,微生物包括木腐菌、着色菌、霉菌在内的以木材为食并对其产生腐蚀的真菌。昆虫主要有天牛、象鼻虫等,它们不仅咬食木漆器,且排泄物也往往为有颜色带细菌物质,既影响器物外观,又腐蚀其内壁[5]。蒲江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温度在15℃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相对湿度在80%以上,如此优渥的生存环境,细菌、真菌滋生迅速。
二、现场保护
蒲江船棺葬周围土壤呈弱酸性(PH值在6左右),墓坑底部距现代地表约6米,低于成都市常年地下水位线,因而棺木出土时为水浸状态。考古发掘打破了已形成的平衡状态,呈饱水状态的漆柲不可避免会出现水分散失,进而发生干缩变形。因此对于出土饱水木质文物而言,首要工作是保湿[6]。在考古发掘现场我们首先对漆柲进行记录工作,然后用墓室中的积水轻轻地洗去漆柲表面污物,最后用潮湿的棉布将漆柲包裹,外面再包裹两层塑料薄膜,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包装好后装箱送实验室做保护处理。
三、脱水定形
对于饱水漆器,首先要排除器物内过量的水分,并保持器物原来的物态不变,所以要进行下一步的脱水定形。对于漆器的科学保护,我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研究成功了多种脱水定形方法,如自然干燥法、明矾脱水定形法、聚乙二醇法、蔗糖置换法、醇—醚—树脂联浸法等。它们各有利弊,自然干燥法成本低,但处理周期长,不适用于降解厉害的漆器。明矾脱水定形法脱水效果好,经济方便,但会加深器物颜色,增加器物重量,且明矾易产生潮返现象。聚乙二醇法可使脱水、定形同时进行,但用时较长,器物颜色会加深甚至变黑。蔗糖置换法能很好的保持漆器原貌,成本低廉,但其强度不够,糖处理后有黏度,易吸引害虫[7]。
醇—醚—树脂联浸法是我国在处理饱水古漆器时常用的脱水定形方法,虽然乙醇处理漆器时对漆器有一定的影响,但此法适用于小件器物,且处理器物的质感、色泽、形状方面均令人满意。醇、醚为有机溶剂,易燃易爆,使用时须注意操作规范。具体操作方法为:通过渗透作用使乙醇渗入到木材细胞中,替换木材组织细胞中的水,再用乙醚替代出乙醇,最后让乙醚挥发掉,树脂则留在器物中,起到加固作用[8]。由于乙醚表面的张力很小,挥发速度快,从木材细胞中挥发出来时,不致引起细胞的崩溃,也不会引起器物的变形。因醇—醚—树脂联浸法对漆柲的质量、色泽、形状均无影响,该法才应用于此次的脱水定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