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基础写作教学改革探析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网民总数较2017年末增长了3.8%;我国手机网民总数达到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1]。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和广泛性。
基础写作是高校中文专业、新闻学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等人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重在探讨文章的构成元素和文体规范,研究写作过程中感知、运思、行文的衔接和转换规律,分析各类文体的特点以及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开设基础写作课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写作素养,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基础写作教学面临着改革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当主动关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对基础写作教学的影响,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基础写作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
(一)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观点
在传统的写作课堂上,教材编撰者的观点被视为权威,“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他们即使学到了一些写作技巧,也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互联网时代社会更加开放,权威被消解,个人意识被放大,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世界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上网浏览众人的观点,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分辨优劣,去伪存真,这有益于写作活动的开展。
(二)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途径增多了
在我国传统的写作理论中,获取写作材料的途径被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学生搜集写作材料的活动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就“读万卷书”而言,购买书籍需要资金,去图书馆借阅需要花费时间,图书到手后还要考虑如何携带以方便阅读等问题,那时学生并不能随时随地开展阅读活动。在互联网时代,网上的很多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学生借助搜索引擎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写作材料,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变得十分方便。就“行万里路”而言,在无法获取充足信息的时代,学生寻找写作材料的行动经常是盲目的,很多人在动身之前并不能确定什么地方有他们所需要的材料。借助互联网,学生的采风计划可以制订得更为精准,这样既能够节省资金,又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三)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写作才华的新平台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遭遇退稿是初学写作者最为苦恼的事情。那时,文学杂志社的数量很少,而爱好写作的大学生数量众多,因此,只有少数佼佼者才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文章。屡次投稿不中会极大地挫伤大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弱化他们学习写作课程的兴趣。互联网的发展为写作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新平台。作家宁肯说:“网络,为写作者带来了发表作品的便利、传播作品的便利、与读者交流的便利,也促成了全民写作。”[2]目前,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向各文学网站投稿,有时也在微博中分享自己的文章。借助网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与志同道合者分享,同时也可以阅读别人的文章,网络的互动性为写作爱好者切磋技艺创造了条件,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基础写作课的兴趣。
二、互联网时代基础写作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容易在众声喧哗中迷失政治方向
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一些人对党和政府怀有不满情绪,他们以网络的虚拟性为掩护,在网络空间发表过激言论,煽动民众与政府对抗。还有一些人无明确的政治目的,单纯为了博取关注而在网上发表一些同主流舆论“唱反调”的文章。这两类人对包含道德滑坡、官民对立、为富不仁、警匪勾结等内容的新闻报道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他们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刻意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大学生有着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迫切希望推动国家的政治改革进程。然而,囿于学识和阅历,很多大学生对网络中的观点缺乏辨别力,他们通常倾向于接受那种看上去最具批判性或者最具煽动性的观点。这样一来,他们就很容易落入一些别有用心者的圈套。一旦观点出现偏差,他们所写的那些针砭时弊的文章就会“跑偏”,这些文章不但于解决社会问题无补,而且还会被别有用心者当作质疑政府公信力和公共政策合法性的依据。